【主编者言】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瑰宝。古诗词的品读欣赏作为文化的传递东坡肉的诗句,也作为人生一大乐事,一代代国人关于社会、人生的感悟以及审美观念,深受其浸润影响。古典文学教授顾农先生应邀在本微信杂志开辟《玄览堂说诗》专栏,引领读者走近古诗词名篇。
作者东坡肉的诗句:顾农
扬州大学教授,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。著有《从孔融到陶渊明: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》《文选论丛》《与鲁迅有关》《四望亭文史随笔》等。
唐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,说是在建中初年(780),为皇帝起草重要文件的“知制诰”一职缺人,德宗钦点了韩翃,宰相问是哪个韩翃——当时的江淮刺史叫韩翃,还有一个颇有诗名的低级幕僚也叫韩翃——于是皇帝手写了一首诗,并批道:“与此韩翃。”(《本事诗》)另一种记载说,德宗回答宰相的请示道:“‘春城无处不飞花’韩翃也”(《唐才子传》)。诗云: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韩翃大约连做梦也没有想到,自己会因为《寒食》这首诗忽然得到驾部郎中、知制诰这一高级职位。消息开始传来时,他根本不敢相信,以为一定是出于误传。
诗人韩翃大感意外是理所当然的,他的诗本来有点讽刺的意思。德宗时代宦官相当得意,政治局面并不算太好,他在《寒食》诗里说起“五侯”,那正是东汉桓帝时代同日被封为侯的五个宦官。当普通百姓甚至官员过寒食节没有火可用的时候,宦官们却有“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”这样特殊的恩宠。《寒食》一诗表面上只描写景物和民俗,却隐藏着诗人对当下时局的忧虑和感慨。只是这里的讽刺过于含蓄委婉,粗粗地看上去竟会像是在唱颂歌;正如有些过火的颂歌,作者本来比较肉麻,而读者却觉得他在讽刺一样。
德宗皇帝究竟是没有看出诗里的讽刺,而只觉得它写出了当前一派大好形势,因此就提拔诗人呢,还是感觉到诗中的微意,认为作者很有头脑,于是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以规未来?二者当居其一。估计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。建中元年(780)德宗根据杨炎的建议,实行改革,采用两税法,“比来新旧征科色目,一切罢之。二税外辄率一钱者,以枉法论”,其意显然在于减轻人民的负担;又史载“代宗之世,每元日、冬至、端午、生日,州府于常赋外竞为贡献,贡献多者则悦之。武将、奸吏,缘此侵渔下民。(四月)癸丑,上生日,四方贡献皆不受,李正己、田悦各献缣三万匹,上悉归之度支以代租税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226)。从这些地方看,德宗还是水平比较高的,他总不至于连《寒食》一诗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清楚吧。
《唐才子传》参照前人的意见评价韩翃的创作成就道:“翃工诗,兴致繁富,如芙蓉出水,一篇一咏,朝士珍之,比讽深于文房(刘长卿),筋节成于茂政(皇甫冉),当时盛称焉。”“比讽”一句值得注意,许多人都看出了韩翃诗的比兴背后多有言外之意;他不是那种只晓得歌功颂德的人。
当历史的背景发生大的转换之后,原诗的深层涵义已经变得不重要了,而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这样鲜明有力的写景之句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。“‘春城无处不飞花’韩翃”也就在全新的意义上成为诗人韩翃一个巨大的荣誉。能有几句或一句诗让大家长久地记住,并且同诗人本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——这样的人就叫诗人;如若不然,则也许只能称为诗歌工匠或爱好者。
“寒食”节是古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,时间在清明前的一两天,其时因“改火”而暂时不能用火,只好吃冷饭。古人取火不易,家里须一直保存火种,以便随时取用;那时又有一种共识,以为长燃不熄的火烧得太久了就有毒有害,每年要举行一次“改火”的仪式,彻底熄灭旧火,用钻木击石一类办法重取新火,并且就用这新火来进行“刀耕火种”,来煮饭烧水。值此新旧交替之际,会有一两天没有火用,到了清明,一定启用新火,正常生活重新开始。古代皇宫里在清明前夕取得新火之后,分点起若干蜡烛来,赐给近臣,以为恩宠。韩翃诗中“日暮汉宫传蜡烛”的来源在此,后代已经没有这种情形,这句诗就变得费解,根本不能同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的佳句相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