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各大支教团队纷纷开展招募暑期志愿者的工作小米二代笔记本,周围同学也怀着一腔热血跃跃欲试,报名和面试有序地进行着。
“在你看来支教的意义是什么?”
面试中大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。
意义二字,从来就是人们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。支教的效果千差万别,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做法。
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贫瘠
1
小米二代笔记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农村户口占总人口的80%,约占据9亿人,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,而农村的发展教育是根本。
1986年,我国颁布小米二代笔记本了《义务教育法》,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,即85%的人口、地区实现义务教育,2006-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,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、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
2
中国需要另外40万乡村教师,现在中国的支教志愿者只有2000人。
2010年至2013年间,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.95万降为330.45万。短短三年时间内,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%。
2015年10月,某地区有关部门就全镇16所学校领导、教师、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问卷调查。
调查显示,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老师占65%,15节以上的只占23%剩下的12%就在10到15节之间。我们还发现。75%以上的老师一般上的是2门课,有些学校教师要代三门以上的科目。在村级小学,有15%的老师还在上复式班。
90%的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福利问题.待遇上觉得可以的只占13%,47%的老师认为基本没福利待遇,40%的老师觉得根本没有。
我们知道今天城市中的孩子80%会走入大学,而乡村的比例只有5%。毫无疑问,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,从国家到个人,我们看得到许多的变化,尤其是这两年的政策倾斜,乡村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扶持。
“
长期支教
短期支教
”
1
近年来,大学生支教在大学校园里日益盛行,可由它引发的争议也甚嚣尘上。大家指责大学生教学经验匮乏,不能给予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以实际的帮助,并且支教时间过短,反而会伤害到孩子们的心灵。其实,年轻人们大多有一颗善良的心,小米二代笔记本他们自信,积极,敢于挑战,他们愿意为这些孩子们付出且无悔,无奈“技术粗糙”一直是他们的硬伤。
一、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是否真的被需要?
20世纪八十年代初,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随后逐步在各高校展开。
九十年代,大学生支教作为三下乡的中坚力量,在那场浩浩汤汤的“扫盲运动”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,一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。有数据显示,截止2000年,我国文盲率从建国初期的80%以上下降到了6.72%。
也因为大学生支教在扫盲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支教活动都表现出积极和支持的态度,并在许多方面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奖励,例如保研、加学分。
然而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,大学生支教在公众眼中,悄然变化。
二、短期支教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?
积极热心的大学生们不断思索这个问题的答案,同时也因此饱受世人的诟病。
我们带来了高科技,却引起了孩子们对当地教师的不满。
我们带来了珍贵的关怀,却又不得不伤害孩子们的感情。
我们带来了外面的世界,却无力帮助孩子们脱离贫困。
有人说,我满怀理想与爱心,有信心改变孩子们的人生观,为他们树立美好的梦想。
可我们不是上帝,我们只是过客,不要带着改变他们命运甚至教育现状的梦想。他们也许终将在初中时候辍学,然后打工娶妻,嫁人生子。但有可能在那么一些孩子心里播了颗种子,让他们知道,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,我要走出去看看。
没错,大学生确实经历尚浅,大多来自小成本小支教团体,对于教学方面意义几乎为零。这就能成为阻挠我们的原因吗?捂上孩子的双眼,让他们安于现状,这样就正确了吗?我们目前没有精力和能力长期支教,但我们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他们,让孩子们感受外界的温暖。
大学生志愿者们作为年轻的服务者,奉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,致力于把世界变得更美好。涟漪不等于毫无作用,蝴蝶效应也未可知。相关的技能培训确实很重要,在错误中成长进步也未尝不可,他们的付出应该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。
三、之一位受益人是大学生还是受益的孩子们?
大体来看,之一位受益的还是大学生。支教确实是锻炼独立性和合作意识有效途径,大学生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,能够磨练意志,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用于实践,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。
有人说,我来支教,也是为了刷经历加分,这样我的简历也会好看一些。
其实,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保研,付出会得到应有的回报,荣誉只是在认真奉献之后自然得到的。只要能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去帮助,评奖评优也无可厚非。
事实上,我对这种思维模式感到可怕。你还没有想你能做什么,却在考虑它能带给你的好处。
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一份赤诚之心去做实事,当然,我也希望愿意投身公益事业的同学能够想清楚,你希望做的是什么。
毕竟支教真的可能会改变你或孩子们的命运。
大家的看法
对于那群孩子,我们只是过客,短短几天的支教,我们没有给他们太多的知识,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无知,毁灭了老师们在他们心中不可动摇的高大形象。当我们离去之后,孩子们只剩下对原来老师的不信任和瞧不起。我们扰乱了他们的生活,扰乱了他们老师的教学计划,我们是那么的残忍,以他们贫穷的名义,毁灭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,对老师的信心。可是,我们仍在沾沾自喜着,我们自诩着自己的伟大……
by
匿
名
对孩子来讲,需要有长时间陪伴的人,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,也需要那些和他短期接触的人。有一种说法叫“心理弹性”,儿童在成长过程中,心理弹性是很重要的心理发育。心理弹性好的儿童将来内心更加强大,更容易幸福,更容易成功,心理弹性差的儿童则会差一些。为了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心理弹性,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让他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情。
by
乃
鑫
短至十几天的不叫支教,那叫体验生活.
by
文
氓
我不能保证所有孩子在支教过程中都受益都有所改变,但至少在我带的六年级的班上,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很明显的变化,从沉默、内向、怯弱,变为主动、积极、开朗起来。这过程中我也说过,不论你们的老师是谁,变得更好更优秀,是你们的责任。因为这是为了你们自己。那么就为了这三分之一或者更少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,短期支教都是有必要进行下去的。
by
代
王
dai
wang
据我观察,大部分的志愿者抱着的都是体验一次义教,除却特殊原因,如果有第二、三、四次活动,他们往往觉得事情重复没意思而选择不再去,或者说本地支教没意思。他们总觉得或许去山区支教比本地有意思多了,本地的孩子或许没有山区的孩子需要我们帮助。虽然我没有亲身去山区支教过,但是我觉得除了把眼光投向山区的孩子,也应该关注一下身边的孩子。每个地区的孩子需要帮助的层面是不同的,不可以因为觉得在本地支教说出来没面子什么的,而忽视我们身边这群特殊的孩子。
by
小
小
锅
巴
还有好多想说的,希望大家能明白逻辑性这么差的小编的心意。
所有的付出皆因爱的力量。
两个星期的支教不是一段可以夸耀的经历,是公益的起点。在做公益的过程中,个人的喜怒哀乐不会被放到无限大,外界的苦难也不只是报纸上的统计数字。
我不敢妄评支教的意义,只是希望大家能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件事,起码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。每个人的追求与理解都不同,我们应该给予一份尊重。
最后向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天使一般的普通人们致敬。
duters如果对支教有什么想法或者在参与支教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悟,
欢迎评论。
来源| 各大新闻网 知乎
相关推送
“遇·光影”摄影作品征集
“遇·瞬间”微摄影作品征集
“遇·播客”微视频作品征集
【信息更新】“遇·定格”明信片作品征集
投稿须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