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让中国关于祥瑞的诗句的量子技术弯道超车欧美,
一场全球浪潮来袭……
12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《自然》
发布关于祥瑞的诗句了2017年度十大人物,
(在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人)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
“墨子号”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
潘建伟
上榜!
在很多人眼里,潘建伟是传奇:
29岁,他参与的有关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,
同伦琴发现X射线、
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世界重大研究成果一起,
被《自然》评为“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”;
31岁,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;
41岁,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院士;
45岁,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……
▲《自然》杂志刊登的《量子之父》
《自然》以《量子之父》为题报道了潘建伟,
开头这样写道:
“在中国,有人称他为‘量子之父’。
对于这一称呼,潘建伟当之无愧。
在他的带领下,
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。”
他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
他决定与量子“纠缠”下去
1970年,他出生在浙江东阳农村。
初中时,家里搬到了县城,
从农村来的他和别人差了一大截,
不仅语文基础差,
之一次写的英语作文才得了40分!
可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,
为了学好英语,
他时不时缠着同学练口语,
还经常向老师请教。
很快,他进步神速,
凭着这种不放弃、不服输的精神,
1987年,他顺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。
那时的班上,可谓藏龙卧虎,
光是全国的状元就有七个。
同学们的水平都很高,
而他却不想再去拼分数,
还和儿时一样,
去钻研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。
那时,他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,
他说:
“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,
让关于祥瑞的诗句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,
让关于祥瑞的诗句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,
可以找到一个规律,
现在、将来不会变。”
量子世界越古怪,他越想搞明白,
于是他决定和量子“纠缠”下去,
这一“纠缠”,就是20多年。
他曾发表的“量子态隐形传输”论文,
被《自然》杂志选为:
“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”,
与它一同入选的,
还有“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”等重大成果。
2001年,他在中科大组建了,
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。
那时,他感叹的说道:
“过去,我们在科研领域,
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,
研究方向的选定、科研项目的设立,
都要先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。
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,
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。”
正是他的这份执着和努力,
他的团队掌握了:
国际上更好的冷原子技术,
更好的精密测量技术,
更好的多光子纠缠操纵技术。
如今,他的团队被称作“梦之队”,
有着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团队,
2005年和2013年,他和团队成员陈宇翱,
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“菲涅尔奖”。
▲潘建伟(右一)和陆朝阳(左一)
2012年,潘建伟荣获国际量子通信奖,
成为此奖项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。
2016年,潘建伟团队荣获年度
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”。
此奖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更高奖,
那时,他才45岁,
从而他成为中国最年轻院士之后
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科学家!
之后,他的科研创新不断,
2016年,他和团队自主研制的,
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,
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,
这意味着中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,
成功了一半。
▲量子科学实验卫星“墨子号”发射成功
潘建伟说:在我们之前,
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。
世界之一颗量子卫星的发射成功,
给了中国科学家极大的信心,
将来,中国还会尝试发射更多的量子通讯卫星。
在5-10年的时间里
构建包含国防、金融、政务、商业等领域的
绝对安全的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。
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领域的成果,
已经用在了中国的潜艇上。
潜艇更大的特点是隐蔽性,
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,
但潜艇在深水中的通讯和导航却受到严重影响。
而中国最近完成了一项试验,
潜艇在海里不用上浮,连续航行数月,
最后到达指定位置,而且还可以传输大量数据。
这一切都是因为潘建伟为潜艇研制的
专用量子导航定位系统,
使其能在水下完整接收卫星信号。
凭借对祖国保密事业的巨大贡献,
他也因此获得了,
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。
无数人都称赞他,
说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。
奖项众多,盛誉不断,
可在他眼里,自己对物理学的钻研,
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,他甚至提议:
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。
在他看来,自己所做的努力,
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心。
在他眼里,
在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,
还原人类最初的状态,
和自然没有隔阂,与自然融为一体,
保持初心,这才是真正对物理学的追求。
现在的他还希望,
在地月拉格朗日点上放一个纠缠光源,
向地球和月球分发量子纠缠。
如果这个梦想能实现,
潘建伟将摘取这个领域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他说:发展量子通信、
量子计算技术是国家重大需求,
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,
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问题搞清楚,
也是我内心更大的原动力。
人常说,“朝闻道夕死可矣”,
他却说:无论什么时候,
只要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,
我马上就可以死,没有问题的。
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,
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,
我想把它搞明白。
他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,
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,
只是和科学纠缠,
保持与名利的距离,
站在世界的最前排,和宇宙对话,
以先贤的名义,做前无古人的事业!
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,
对他的赞美之词。
请让我们向这位
燃烧自己、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的
科学家——潘建伟,
致敬、点赞!
【综合来源:德国优才计划、《开讲啦》、学术中国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