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2招人啦!招人啦!
贵州媒体界顶端团队诚挚招募小伙伴!你还等什么?
详情请戳
来源:贵阳那点事、贵州微联盟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螺丝这么炒才好吃,如有侵权,请与螺丝这么炒才好吃我们联系。
贵阳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
几乎每天都有新建筑拔地而起
每天也都有着人和老楼的离别
(摄:CTA)
这些年来
贵阳修起了高铁站
完善了航站楼
城市轻轨有条不紊地建造着
道路工程时时刻刻在调整着
那些老贵阳人记忆里的东西
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消失
这些年来
贵阳都拆掉了什么
你还记得吗?
▼
合群路夜市
曾经辉煌无比的宵夜街
贵阳人的夜生活长且丰富,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当然是“宵夜+啤酒”。那些年,外地朋友来了,都会推荐螺丝这么炒才好吃他们去合群路吃丝娃娃、烧烤、烙锅、炒螺丝、烤鱼、豆腐果……对了,一定要再开几瓶冰镇啤酒!
(摄:张爱岳)
如今,合群路商户都拆了,当年那条入夜后最市井、喧哗的街,只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回不去的梦。
喷水池喷泉
贵阳人津津乐道的地标
喷水池环岛如果没拆,一直保留到现在,那也有60多年的历史了,比盟妹子老爸都要大……那些年,一到节日,环岛周围就是花团锦簇、喷泉助力,晚上还有五色灯光,再加上周边商铺林立,一直是贵阳人津津乐道的地标。
后来由于城区车流量增大,为了不造成拥堵,喷水池环岛只有拆除,已经很久没看见那冲天的泉水了。
大十字“甜甜圈”
被一口一口吃掉的回忆
只要一说甜甜圈,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大十字环形天桥,喷水池环岛在节日期间很热闹,但大十字甜甜圈可是每时每刻都在热闹着。环形天桥上商铺密集、商品琳琅满目,多少人在那里买过裤、吃过肠、散过步。
甜甜圈被“吃掉”后,周边商铺也在紧锣密鼓地翻修,再过二十几年后,不知道这里将会是什么模样。
老百货大楼
贵阳半个世纪的荣耀
对老贵阳人而言,老百货大楼这个名字是怎么也抹不去的。1953年,百货大楼正式营业那天,几乎轰动全城。之后的几十年里,这里包罗万象,从绣花针到布匹,从糕点到家电……似乎无论想买什么,都能在这儿找到。
几十年风雨过去,老百货大楼终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,现在它的名字是“贵阳1号”
花果园棚户区
改头换面最成功的城中村
站在如今的花果园购物中心,你能想象吗,只是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篇狭小、拥挤、出行交通不便,甚至脏乱差的棚户区!就连小编站在如今的高楼大厦下,都会怀疑当年那个城乡结合部似的花果园,真的存在过吗?
(摄:第3视觉)
棚户区大改造后,花果园成了贵阳最繁华、时尚的商圈之一,如果不说,多少人能想到当年这里曾跳蚤遍地过……
电厂大烟囱
那些年泳池边的遐想
还记得吗,那些年3块钱就可以游一天的露天泳池,那些年烈日炎炎,泡在冰凉的水里仰头去看泳池旁高耸入云的大烟囱的岁月……这些回忆,都在电厂。2015年的7月,贵阳发电厂86米高的二号冷却塔成功爆破,这座矗立了20多年的老建筑,终于离开了贵阳人。
自从1994年建成起,大烟囱就是花溪大道沿线的重要参照物,现在路过电厂门前,小编都会忍不住看两眼,脑海里全是儿时和小伙伴的对话:
“你说这里面是什么呀?”
“不知道,装水的吧,这里是游泳池嘛~”
“不是烟囱吗?”
“里面会不会住了人啊?”
……
筑城广场
一个广场、一段岁月
(摄:dinglong1990)
从“春雷”广场到人民广场,再到现在的筑城广场,这座广场经历了几代风雨,见证了贵阳的发展。还记得春雷广场四四方方的花圃吗?还记得人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和大花钟吗?如今它们都不在了,换成了颇有民族风味的金芦笙和十二生肖铜像。
(摄:黔山光影)
但我们这代人,永远记得在花圃边簇拥闲谈的日子,在大花钟旁对表看时间的那段岁月。
阳明路花鸟市场
昔日繁华市场终落幕
知道这个花鸟市场的人,不是地道玩家,那就是上了点年纪了的。当年的阳明路花鸟市场,沿南明河而布,一边在河边散步,一边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动物和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儿,比逛夜市都要好玩一百倍~
十二年前,由于南明河环境综合治理,阳明路花鸟市场被拆除了,不过好在大部分商家都搬去了贵钢,现在的贵钢花鸟市场,也是一派繁荣呢。
还有一些地方
没有完完全全被拆掉
但精髓却都搬走了
徒留空壳让路过的人感叹不已
市西路
每个贵阳人都逛过的街
十几、二十几块的衣服,各种各样的小商品,还有路边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烤豆腐果、凉面米皮、串串……市西路不是地标,但一定是每个贵阳人都逛过的地方!而且有多少人的杀价本领,就是在这儿练出来的?
如今市西路大部分商铺都搬走了,多少人一直在怀念那个人挤人、杀价声随处可闻的平价市场啊。
老客车站
发展交通的必经之路
老客车站的搬迁恐怕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进行的,当年的客车站,拥挤不堪、鱼龙混杂,客车、公交车、出租车、私家车、摩托车堵成一片,每次经过那条路,一定要堵上个把小时才走得了。
如今老客车站搬去了观山湖区,修得分外气派敞亮,坐车出行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有木有~
岁月流逝,城市变迁
无论拆除的是记忆、味道,还是情感
都在一代贵阳人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
拆迁是必定的
只有这样城市才会继续发展
回首那些年
▼
▲民国时代,贵阳一直是一个落后的山区小城镇。
▲30年代,贵阳威清门内正阳街街景。
▲抗战时期大十字的岗亭上,有显示这个城市现代化的西门子的大钟,和执勤的中国警察、美国士兵。
▲40年代的贵州大学。
▲50年代的延安东路。
▲50年代的喷水池。
▲70年代的黔灵东路。
▲80年代的大西门。
▲80年代的遵义路。
▲90年代的毓秀路口。
如今,它们都换了新的面貌
展现着贵阳新的精气神
贵阳将在拆迁和新建中
稳步走向更光明的未来
(摄:张盛宇)
热点关注
你接到过“响一声”就挂的 *** 吗?这背后的水竟然这么深……
闹哪样?今天贵阳一男子竟穿羽绒服在街上骑车!
全国上半年人均收入公布,没想到贵州人的收入是这样...
本台新闻爆料热线969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