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匠人吟草》历经树上微出版精细的排版和出版服务下带宋字的诗句,终于展现庐山真面目,面世和大家见面了。这本书由作者赵志龙所著,一位老人花了很久的心思和时间,结合自己毕生的经历酝酿沉淀而创作出的一本诗歌集。此书由树上微出版联合华龄出版社共同出版,诗歌荟萃,人文气息深厚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诗歌荟萃。
匠人吟草,浮想联翩,独具匠心,苦心经营。或许这是对这本书的更好解读,全书从一九七零年写到了二零一七年,跨越不同的时代,用诗写出了人生的凝结,读诗如读人,品诗,就像回味不同时代的故事,引人深思,流连忘返。
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此书作者写在后记里的那些话,共同体会一下这位老人的思想精华带宋字的诗句:
诗集名《匠人吟草》。提到“匠人”,两院院士吴良镛
先生在《匠人营国—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 周年(1946—
2006)》一书之序中对“匠人”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带宋字的诗句:
关于书名,不少同志提出了多种建议,最后采用“匠
人营国”为名。“匠人营国”语出《周礼·考工记》……
“匠”指营建者,历史上有思想、有成就的“匠人”被称
为“哲匠”, 梁思成先生自谦为“拙匠”,清华建筑系是“拙匠之门”,泛指我们科技工作者应当具有“匠人”的美德……
本人有幸能成为“拙匠之门”中一员,倍感自豪。匠人也和其带宋字的诗句他人一样,有血有肉,有感有情,也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。应当说,匠人之诗词与文人之诗词还是有区别的,看来这是职业使然。他也许没有文人的飞扬任性,却有匠人的蹈矩循规;也许没有文人的风流潇洒,却有匠人的细腻谨严。从一个匠人的角度去观察、认识和感知社会,去审视周围发生的一切,别有一番情趣。
诗之与我,结缘久矣。远在中学时期,受泗海先生的影响,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,史无前例的时代,从学校出来又未走上工作岗位,看了几本书,读了几首诗,于是便照猫画虎,无病 *** 起来。无奈青春年少,志大才疏,为赋新词强说愁,故能入集者甚少。进入大学以后,看的书多了,知识面广了,但学业要紧,只能是忙里偷闲,偶尔为之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的一段宝贵时间,本应是创作的高峰期,然来自工作、经济、职称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,诗歌创作也近乎停顿下来,若非几年前整理书籍时找到那些年的旧作与残篇,几乎与诗相违也。退休后,仍在工作,压力小了,而精力尚可,于是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诗词方面的书籍,阅读了大量名家名作及历代诗话。底蕴厚了,眼界宽了,诗作也逐渐多了起来。诗友敦促结集,本人也有此意,故有今日之所为。
诗集采用按年代先后的方式编排,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:之一,诗的时代背景。同样一首诗,放在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解读;第二,本书的读者当是我的同龄人居多,此种编排,可以勾起读者对往事的回忆,引起共鸣,增加亲切感;第三,本诗集就像一部个人的编年史,不同时代的情感变化,不同时代的喜怒哀乐,跃然纸上,便于读者理解。
诗集中近体诗居多,也有少量五言古体诗。近体除长律(也称排律)予以注明外,大多并未注明五言七言或律诗绝句,相信大家一看便知。古体则用古风名之。诗中标点,律诗对仗联起句用分号,是参照民国高步瀛先生的《唐宋诗举要》。集中部分长律根据其内容予以分段,是便于读者阅读。诗集中的和诗均附原作者的诗,则是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。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,虽几经校阅,书中纰漏乃至错误之处想必还是不少,尚期读者雅正。若本诗集能在茶余饭后供读者消遣,吾愿足矣。
《匠人吟草》得以顺利出版发行,首先要感谢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陈泗海研究员,先生是我诗学的启蒙之师,今又拨冗挥笔,热情为本书赐序,为书名润色,并对全书认真校阅并提出诸多宝贵意见;感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杨文生教授认真校阅全书,大到体例和诗题,小到字体大小及错漏,均费尽心思;感谢家姊赵碧云对全书的认真校阅和对书名的反复推敲,她以一个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身份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;感谢何玉如设计大师精心为拙作题写书名,使本书增色;感谢各位诗友同意本人的和诗附上他们的原作;感谢所有关心本书的人们。最后,尤其要感谢妻儿,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,没有他们的执着和奉献,没有他们的督促和耐心,便不会有今天的成果。